本文共 318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0 分钟。
前言:上星期发了女王大人的第一篇文章后,反响非常热烈,还没看过的戳这里:《物女心经|物联网“泡”区块链,先攻“黄赌毒“再从良当大房》
言归正传,iot101君运营物联网智库这个号这么久,曾经有不下百个物联网专业或者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人在后台留言问我,物联网这专业咋样啊?我上了这专业未来前景如何?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会用鸡汤搪塞过去,因为我本人并没有上过物联网专业,没有参与就没有发言权。而且这个问题真的算一个雷区,涉及的问题很复杂,谁踩爆谁。但是女王大人不一样,她可是亲身参与了物联网专业设立的人,对一些内幕了解的非常清楚。我看完这篇稿子之后的唯一感觉就是:妈的,要是女王这篇发出去搞得我封号了,那以后我就上她家吃住去!
自从上篇文章《物联网+区块链,先攻“黄赌毒”再从良当大房》之后,iot101君常常打着各种名义请我吃饭吃茶,陪我开会走穴,企图腐蚀我锤炼多年的高冷意志。难道iot101君这是主动上门来求翻牌的节奏吗?
终于我忍不住劝了一句:101君啊,“黄赌毒”可不能沾,送上门来的没兴趣。有事早奏无事退下。
没想到他很严肃的说:其实我是一本正经来求知的,上次女王大人你提到的物联网专业含金量到底有多少的问题,我粉儿都想知道呢。
好吧,既然iot101君甘愿被暗杀或封号,我只好勉为其难一次,争取再无补刀。
记忆又把我拉回到见证高校物联网专业教育教学方案制定的那段往事,镜头穿越到二战黑白纪录大片……
纪录片中播放的是物联网专业教授们之间的宫斗大戏,也是物联网项目利益争夺的剪影。
2009年上半年,物联网概念开始在学界和企业界之间升温,在无锡等华东城市,第一批物联网科技园区和企业项目被打造出来。学术专家们也开始把工业自动化等名词套装进物联网这一新概念中,就这样,理论基础就摇摇晃晃算是站住了脚。
2009年8月之后,众所周知的一次领导视察,将“感知中国”的口号推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几乎在一夜之间,物联网由圈内炸到了圈外。凭借对新兴事物的天赋异禀,我第一时间就望见了N个月后,围绕物联网会有一系列的大事发生。
尽管如此,物联网与高等院校的火烈勾结速度和风起云涌之势,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
2010年4月,我正在深圳开会,一位首席科学家朋友邀我参加诺基亚的创新训练营活动。该训练营是诺基亚针对高校优秀人才的素质竞赛,目的是从高校拿到一些好的项目与合作机会,常年狩猎物联网优质项目的我,自然也被该训练营强大的气场所吸引。
其实这个活动已经办了很多年,早已成为了各个产学研界专家教授碰面交流的“大趴悌”。诺基亚当年办活动总是喜欢往偏远郊区跑,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出世格调,最终活动地点选在了九华山庄,我也就欣然前往。
“你们知道吗?就在上个月底,教育部发了通知,要在全国的高校里面设立物联网专业!”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话立马打乱了我冉冉升起的胃口:“开玩笑,领导随口冒个词儿,我们高等院校就要跟着买单?不到10天时间,已经有超过700所院系申请,完全就是把教育教学当成儿戏。”
时间之短,涉及院校之广,“物联网”引发的变革速度刷新了各项记录!
果然,饭桌上顿时炸了锅,虽然各个院校不少电子工程和自动化系的教授也在场,但是显然对于这个消息都是头一次听说。那时想要设立一个全新的专业,特别是像物联网之类看起来更像一项技能而非一个学科的实战专业,需要经过严格而漫长的调研,各所高校也得根据自身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最终确定是否申报。
清华教授清了清嗓子接着说:“不管有多少高校申请,我们清华肯定不会申请。”此话一出,我终于找到了我一直引以为傲的绝对零度性格的来源。
作为唯一一个醉心于满桌美食的旁观者,此刻我也不得不停筷思量,国家推动设立物联网专业,这是一次创新的探索,还是一次可笑的闹剧。就像当你在漫漫长队中等待出境安检时,余光扫描到一个新的柜台将开未开,考虑是否要一个高跟鞋健步飞过去的心情一样。
想到这里,进入新市场的思维体系--波特五力模型倏地无端浮现在我的逻辑性大脑中,投影在圆形餐桌上…虽然起初我也有些抗拒,然而,存在即合理,这是掉入学界的一次外表丑陋的机遇。
图:波特五力模型
转眼没过几天,我的多位学界朋友都集结参加了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高校物联网专业申请资格评审的“群殴”大会,包括交通大学校长和天津大学院士等诸多重量级教育工作者。这是一次充满了硝烟味的会议,700多所高校的代表悉数到场,辩论围绕物联网工程是否是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等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群雄舌战的激烈程度一点儿也不逊于特朗普与希拉里的总统撕B大战。
当时西南交大的校长率先发难:“本科就不可能有物联网专业,因为它是个应用方向,是通信、电子、自动化、机械,甚至气象、汽车、医疗等各个学科的综合实践。今天我们要设立的物联网工程,一个本科学生无从学起,更不知道学什么…”
在我看来,这句话既巩固了他位高权重的地位,又隐含抒发了他内心的习惯性防御和恐惧。现实是互联网的移民设计互联网原住民的课程,拖人工智能原住民的后腿。
校长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包括众多摇摆不定的吃瓜群众在内的大多数人显然都被这个观点说服了,也有少数人把学科申请看作高校之间的一种竞争手段,强调人无我有。以此为界,现场呈现泾渭难融的“保守党”和“激进党”两派。
然而,战火如何嚣张,教育部的态度是最淡定的:开设物联网专业已成定局。(当然,自古以来政治也从未真正在意过教育的姿态。)
黑天鹅总是要起飞的,最终,80所高校获得教育部审批通过了成立第一批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专业一旦撕开了一个裂缝,曙光照亮的地方便热闹地不可收拾。2013年,超过200所高校通过审批,2014年,已经超过了700所,按全国共3000所高校计算,占比接近四分之一。2015年,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大学毕业生正式“出炉验货”。
教育界的暗黑,或多或少也会有些消息无意进入我的耳朵。各个高校的老师可以写书、发文章,赚取额外收入,一个新的专业,老师们出版专业教材就能大捞一笔;一些肚里空空的教授可以借物联网的势头,当专家、拿课题,进入政府的专家组,实在挤不进去的,干脆拉一票人,自己搞个学会、协会;到实验室主任一级,可以争取经费建立物联网实验室了,一套设备2.5万,一般30、40套设备起家,保守估计得百八十万,其中多得是可操作的灰色空间,当然,不排除有些数学好的老师,把几十万的设备提升到上千万的高度。
因为亲历了物联网专业设立的始末,自然不忘一直私下关注物联网专业的进展。以教材为例,2011年9月,第一批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已经被招进大学校园,填补高校物联网教学空白的《物联网概论》,踏着最后通牒的时限问世。东南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都参与了教材的编写。至于,哪本书是学生写的,哪本书老师也付出了心血,一翻便知。当然,那些被利益冲昏头脑的教授们不一定有这个辨别力,前面一本教材中的错别字,都成了后面一本教材争相抄袭的“范例”。
多年的项目经验告诉我,想要探究一件事的本质,必须正视现实,尤其是当你并不喜欢它的时候。物联网专业是教育史上一次并不平庸的机会,我更想知道谁真正抓住了这次机遇,完成了价值沉淀和品牌树立。
湖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院长先打了个样儿,借物联网专业的风,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物联网专业之前,湖南大学本身就有嵌入式专业,是物联网的相关专业。湖南大学嵌入式的实践和课题拿的很多,师资力量也积累了一二十年。他们的物联网专业主要以嵌入式这种专业方向为主,再加入物联网的知识,整个课程体系就显得比较有价值。
还有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院长刘云浩,编写的那本《物联网导论》,成功入围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的枕边读物。